很多人不知道,何士友给中兴终端提出的目标是:再用5年左右的时间,终端市场占有率跻身前三。想要达到这个目标,把自己这股“隐形力量”变成真正的 “行业巨头”,单纯依靠与运营商的合作是不够的。毕竟手机的最终使用者是消费的人,中兴终端的任何一个人都明白自己的软肋在哪里,而现在所要做的就是恶补品牌这一课。
中兴终端目前站稳的市场都是对品牌要求度并不高的市场。而与运营商的紧密合作究竟能够支持中兴走多远?中兴终端究竟能否搭运营商的顺风船深入人心?还是随着其他终端厂商加入深度定制,由于品牌影响力较弱而最终淡出消费者视线?
最近,中兴就在终端外观设计上苦下功夫,以避免“中途下船”。在中兴内部员工的BBS上,大家对于中兴手机的诟病从来就没少过。中兴手机被打上了 “工程师设计的手机”的烙印虽然稳定但是“很难看”。
最近一年来,中兴终端提出了“设计驱动研发”的策略,在激励机制和流程上做调整,邀请首席设计师,并且对于优秀的设计给予奖励。一改曾经的先做研发,最后设计外观的流程,首先强调设计,比如手机的外形、工艺、材质;接着是设计用户界面;然后再确认低层的软硬件。另外,其每年超过收入10%的研发投入,在传统手机生产厂商中也是不多见的。
中兴很清楚,在3G网络发展之初运营商非常需要手机终端厂商的支持,这时候谁最先伸出手就会获得更多的定制订单。然而随网络的逐渐成熟,众多厂商的加入,品牌仍然是消费的人做最终选择的重要依据。除非中兴想永远徘徊在低端机以及亚非等不成熟市场,否则品牌问题是中兴一定要解决的问题。
已经迈出一步的中兴能否获得市场的认可,还有待时间来检验,目前最让何士友担心的仍然是品牌的影响力比较小,但是他相信“中兴的品牌还是很有价值的,品牌的溢价是被低估的”。虽然如此,何士友的态度再一次展现了中兴终端的务实:“但是你不能抱怨说都低估我,这有一个过程,我们要争取在未来被更多的人使用和喜欢,这时候品牌的价值就自然被反映出来了。”或许这番话能够解释为什么中兴不会跳出来挑战iPhone,也不会疯狂地铺渠道、做广告,反而是采用跟随运营商逐渐渗透的方式,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现在的中兴似乎又与2005年时一样,处在一个十字路口。把握住机会,或许它就是明天的手机巨头。同样,如果中兴所作的一切强化设计、加大品牌影响力的做法都没能奏效的话,那么中兴终端崛起也只能是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