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身边做起,从脚下开始——南礼士路南口人行步道恢复工程的心路历程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规划师是城市的市民,也是研究城市、建设城市的重要参与者,主动问计于民、察觉缺陷、处理问题,为百姓办实事,是规划师的责任和使命。但是仅有为民情怀,有社会责任感,不等于就能把好事儿办成,我们团队一直在探索一条路径,就是如何让想为这个城市做好事儿的人能做成事儿。过去多年的城市规划建设实践证明,充分的发挥专业方面技术群体自下而上的智慧,对于城市新建区很重要,对于老城区的城市更新更重要。
自2018年至2019年,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组织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北京市中心城区道路红线规划实施情况分析》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组对中心城东起西二路,西至西四环外,北起阜成门大街,南至复兴门外大街范围内约38平方公里的建成区进行了调研,发现道路红线内空间未被充分的利用和合理规划利用的情况很多,即使在统计中算作已按规划实现的道路,其局部路段或路口也存在此现状。我们将南礼士路南口人行步道恢复工程作为典型案例,探索街道空间改善的实施路径。
规划师最擅长的工作是分析问题和编制方案,这是项目推进的开端和基础。历史地、全面地、辩证地分析问题,关键是要找到坚实的依据。我们一开始对这一点认识不够,工作不够细致、不够扎实,出现了各个主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导致工作长时间没办法推进。而编制方案,对我们规划师来说,是整个项目推进过程中最简单的工作。
坚实的依据:根据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礼士路的道路定线档案,南礼士路道路中线年,根据道路建设的需要,分别于1959年、1965年、1971年进行了相应的变更和补充,并于1974年依据1973年城市总体方案确定的道路红线米),完成了本路全线的定线工作,延续至今,道路红线从未改变过。也就是说,1974年之后道路周边地块建设的工程,进入道路红线的部分均可视为违法建设。
分析问题:如图2所示,在建威大厦(1996年底建成)建设之前,南礼士路拥有宽阔的人行步道和路侧绿化带,不存在人行步道缺失的问题。
如图3所示,1996年建威大厦建成后,其附属绿地占用了道路空间,导致该段人行步道缺失(2006年前后在非机动车道内拓出宽约0.9米的人行步道,如图4所示),至今已有25年之久。
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不是规划师的强项,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接触的比较少,基本都是由项目的实施主体来完成。所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给这一个项目找个实施主体,落实了实施主体才能落实建设资金。我们于2014年通过个人关系找到了该路的管养单位——西城区城市管理委员会,城管委的同志特别支持这项工作,同意配合实施并且也落实了建设资金。但在现状绿地的拆除问题上遇到了无法克服的阻力,拆除工作也就成了这一个项目推进中最关键的因素,如果是违法建筑可能早就被拆除了,但这里偏偏是一条不起眼的绿地,没有引起执法者的注意。
因一件小事儿让我看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希望。2021年春节因疫情留京过年,参加了我们小区的防疫值班,在值班岗亭附近有一个污水井散发出阵阵恶臭,一起值班的社区工作人员告诉我这里天天这么臭。我就打了12345市民服务热线,在春节放假期间,排水集团的同志半个小时就到达了现场,而且处理问题的态度特别诚恳,于是我就萌生了通过“12345市民服务热线”来推动项目实施的想法。
提前组织好需要12345接线员记录的内容。接线员一般只负责记录和转达,再由专人根据记录内容分派给相应政府部门,所以只讲清楚问题是不行的,必须把主责部门和可能涉及到的部门写清楚。简单总结一下这一个项目12345需要记录的内容,问题:南礼士路建威大厦门前人行步道缺失,没办法恢复的原因是建威大厦附属绿地占用了道路空间,需要相关部门组织拆除。主责部门:月坛街道办事处(市政交通工程涉及拆迁的一般由地方政府负责拆迁工作);协同部门:区规自分局、区城管委、区园林局,因涉及拆除问题,请上述部门的执法部门协同办理。
做好与上述各个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接下来会陆续接到各个部门的电话,每个部门都会阐述对问题的意见和困难,我们的态度一定要诚恳、耐心沟通。不要把自己当成普通群众,要和各个部门站在一起,把我们的心路历程倾诉给他们听,让大家从心里愿意跟我们大家一起面对困难。我认为这一点很重要,毕竟这件事情不是任何一个政府部门分内的事情,需要各个部门集体向前迈半步,所以大家在情感上取得共鸣是很重要的。
“街乡吹哨,部门报到”迎来高光时刻。2021年5月12日在建威大厦会议室,月坛街道办事处会同区园林市政管理中心、规划自然委员会西城分局、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区城市管理委等部门,召开了关于协助推进南礼士路建威大厦前人行道恢复工程协调会。会议效率非常之高,很短的时间内各个部门就达成了共识,并形成了初步的实施方案。从打“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个多月的时间,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接诉即办”。
最终的实施方案由于各种困难未能按照原设计的具体方案实施(主要区别:东侧的绿地内种植乔木,现状的自行车道拓宽0.5米),也能理解的。
南礼士路南口人行步道恢复工程的顺利实施,是“12345市民服务热线‘接诉即办’”平台和“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平台打通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以城市规划师为代表的“规划技术平台”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既是问题的提出者,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居中联络的协调人,也是处理问题的监督者。“规划技术平台”之所以能发挥这么重要的作用,有赖于上述两个政府平善的机制,也有赖于规划师这个群体的情怀。“12345市民服务热线‘接诉即办’”平台是开放的,只要规划师有意愿是可以建立联系的,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让规划师积极地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并且形成良好的制度保障。
规划师都有自己繁忙的本职工作,从推进南礼士路南口人行步道恢复工程的经历来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感情,仅靠情怀做事情是很难普及和持续的。因此,“12345市民服务热线‘接诉即办’”平台和“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平台与规划技术平台之间建立一种保障机制,也许是可行的。
南礼士路南口人行步道缺失问题存在长达 25 年之久,期间有关部门也研究过多次,未能解决,其根本原因是各个部门习惯的思维方法与新时代高水平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新建城市道路在土地的征拆、规划、建设、管理等环节都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和相关制度保障。而城市街道空间改善工作所有的环节的关系尚未理顺,规、建、管一体化的相关机制有待加强完善。本项目能够顺利实施,是各个部门一起努力的结果,也是利益主体为了公共利益做出相应让步的结果。随着“多元共治、全民共享”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并渗透到日常工作里,以往身边的难事儿不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