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2日,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主办的“供应链韧性与稳定国际会议”圆满落幕。本次论坛以“新质引领,构建全球供应链韧性”为主题,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行业领袖、专家学者及政府代表,一同探讨在全球经济新形势下,如何通过创新与合作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供应链的韧性与可持续性。
论坛由《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党委委员、董事、副总经理张四代主持。他在开场致辞中强调,随着全球化日益深入,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效率对各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本次论坛旨在响应时代呼唤,搭建国际化平台,促进各方加强沟通、深化合作,一同推动全球供应链的转型与发展。
多位重量级嘉宾在论坛上分享了他们的见解与经验。赢创工业集团首席采购官劳诗珂博士以“韧性和可持续性—满足化工产业供应链之需”为主题,分享了赢创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实践与经验。他的发言首先明确了可持续性的三个核心支柱——生态、经济和社会。赢创将可持续性视为关键的增长动力和未来趋势,通过绿色转型和产品创新服务于可持续性目标,旨在到2030年实现特定产品的盈利增长。特别是可持续性和地理政治学因素,强调了在全球转型中,企业应关注供应链的韧性,不断监测风险,以确保业务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通过延长产品常规使用的寿命、回收再利用和采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等措施,企业致力于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推动闭环生产模式的实现。
山东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经理助理、山东港口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晋则详细的介绍了山东港口集团在油气供应链建设方面的实践与成就。他表示,山东港口将供应链综合服务作为公司发展的战略方向,通过提供一站式全链条服务,满足了客户多样化的需求,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不停地改进革新服务模式、拓展合作领域和提升技术水平,以创新驱动企业未来的发展,实现了业务规模和效益的迅速增加。并且坚持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与国内外合作伙伴一同推动油气供应链的发展,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
青岛国际邮轮港区服务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局长,青岛市市北区委副书记高波则介绍了青岛邮轮港区建设航运贸易金融产业基地的规划与进展。在发言中他指出,青岛国际邮轮港区位于青岛主城区核心,拥有优越地理位置和丰富资源,邮轮港区规划了五大片区,集聚高端产业要素,为港区开发建设留足空间,青岛国际邮轮港区致力于实现港口、产业和城市的融合发展,打造海洋经济发展高地。同时还强调了数字化转型对于提升生产力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及其重要的作用,并且中国北方国际油气中心等服务平台致力于为公司可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构建开放、合作、共赢的创新生态体系。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国际合作部副处长汪爽围绕“以RCEP促进石化产业供应链的区域整合与协同升级”进行了深入剖析。汪爽建议相关企业,在利用RCEP规则时,要考虑RCEP与其他FTA、国内自贸区、海南自贸港扶持政策,合理规划利用原产地规则,最大限度享受优惠关税,降低生产或经营成本,促进企业供应链、价值链的深度整合和发展;构建合理的FTA享惠内控制度,优化FTA享惠流程和合规控制程序,明确内控节点,妥善保存文件,保障合规享惠;企业应利用好RCEP中有关贸易出口的有利条件,优化海外供应链布局。
上海洁达尼龙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剑波分享了洁达公司在尼龙产业链中的实践与探索。他表示,洁达公司作为一家专注于尼龙材料的非公有制企业,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已从浙江慈溪的一家小规模公司发展成为业务遍布全球的大规模的公司。目前,洁达正在上海化工区建设“尼龙一体化项目”,该项目包括年产12万吨己二胺、12万吨尼龙66/610/612及高温尼龙聚合、5万吨改性工程塑料等产品。这一项目的实施,将明显提升中国尼龙产业链的竞争力。马剑波特别提到,洁达尼龙一体化项目一期已经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洁达的年产12万吨己二胺装置产能补充了英威达己二胺产能的不足,起到了重要的强链补链作用。同时,洁达的尼龙聚合产能和工程塑料产能对英威达的主产业链起到了产品差异化的补充作用。双方之间的原料和副产品互供,降低了运输成本,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保证了原料供应的稳定性。洁达还规划了二期项目,旨在将英威达和洁达生产的全部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进行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提升整体产业链的附加值。这一项目将大幅度降低排放,使得上海化工区尼龙产业基地的生产更加绿色化,同时提升园区尼龙一体化产业链的整体价值,增强整体产业链的竞争力。
江苏天成华达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玉根就化学品槽车运输的品质安全管理发表了重要演讲。他指出,槽罐车运食用油事件是个别现象,不能代表整个行业。同时还强调,绝大多数从业者都在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然而,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仍是行业需关注的问题。当前行业面临的问题是缺乏成熟的清洗公共服务系统,原因包括环保要求高、审批难度大、投资大等。为解决这一问题,李玉根建议国家重视清洗站建设,加强监管,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技术水平,并出台扶持政策。他还提出借鉴德国先进清洗标准,制定行业标准。此外,他强调大型化工企业和危化品运输企业应热情参加,推动行业规范化和标准化。未来行业将向高科技、无人化方向发展,大众环保意识也将提升。
此外,奕碳科技CEO郑开宇在论坛上阐述了供应链数字化协同降碳的前沿理念。他指出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增加,企业减少碳排放变得至关重要,碳数据在此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同时还介绍了两种碳数据类型:组织碳排放和产品碳足迹,它们不仅影响企业成本,还涉及社会责任和品牌形象。奕碳科技已累计大量数据,并成功纳入三千多家工业公司,这一些数据支持了企业的减碳行动。他强调,降碳需从供应链入手,上下游企业应协同努力。未来,碳数据将成为公司竞争的新维度,企业一定加强碳数据管理以提升绿色竞争力。此外奕碳科技还建设了开放的碳数据平台,供工业公司加入,展示减碳成效和环境绩效,同时帮企业找到绿色客户和合作伙伴。
在圆桌讨论环节,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原材料全球采购高级经理管清源担任主持人,与TfS总经理Gabriele Unger博士、赢创工业集团CPO劳诗珂、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采购部总经理刘明忠、巴斯夫亚太区直接采购副总裁俞梦婷博士、奕碳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郑开宇等嘉宾围绕“供应链协同降碳”进行了深入探讨。
Gabriele Unger博士认为在追求这些减碳目标的过程中,不仅要在企业自身层面减少碳排放,还要在供应链范围内实现减排。为实现这些目标,TfS组织不断为成员企业来提供指南、数据和指标,帮他们更科学地管理和减少碳排放。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宝贵的资源不仅以多种语言出版,还特别包括中文版,以便更广泛地传播和应用。TfS组织也表示,他们将持续提供更高版本的指南和工具,以帮助成员公司逐步的提升对减碳的认识和行动能力。
劳诗柯先生指出,减碳排放的核心在于关注两个重要的条件:手迹(即食品来源的排放)和足迹(即整体排放)。他强调,企业75%的排放主要来自于供应链,其中50%-60%与原材料相关,30%与产品生命周期有关,而仅有25%的排放来自于企业自身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自2022年起,TfS便始终致力于减碳行动,并基于2021年收集的数据制定了明确的减排目标。劳诗柯先生透露,TfS委员会已设定了2030年的碳减排目标,即在企业直接控制下的排放(范围一)实现25%的减排,同时在供应链排放方面达到约10%-15%的减少。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劳诗柯先生表示,TfS将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协作,包括在供应链方面开展培训、加强与合作伙伴的沟通,并持续创立合作行动计划。他强调,这些措施将有利于推动整个供应链的减排进程,并为公司实现更可持续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刘明忠认为在供应链协同降碳方面,万华化学同样展现出了领导者的风范。公司积极地推进新技术、新产品的利用,如循环托盘、回收料托盘、可回收包装等,同时推动交通工具的电动化或轻碳化,以实现减碳目标。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降低万华化学自身的碳排放,也为整个供应链的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
面对减碳这一时代挑战,万华化学设立了覆盖环境治理等各个维度的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并提出了“3048”目标,即不晚于2030年实现碳达峰,不晚于2048年实现碳中和。为实现这一目标,万华化学在电力零碳化和能源减碳化方面采取了积极行动。公司加大在光电、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方面的投资,计划到2030年,中国区域的园区用电量50%实现清洁电力供应,2035年在中国区内所有园区都实现清洁电力供应。此外,万华化学还与多家先进公司合作,实现烟台园区工业余热向城区供暖的历史性突破,为减少燃煤消费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俞梦婷博士表示,巴斯夫致力于在2030年前减少25%的范围一和范围二的排放,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范围三15%的减排。她强调,范围三的减排是巴斯夫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因为这部分排放通常是范围一和范围二的两到三倍。因此,巴斯夫需要更强大的合作,与供应商与合作伙伴共同推进减排工作。
在谈到合作的重要性时,俞梦婷女士指出,尤其是在商业情况不乐观或投资回报不明显的情况下,合作成为推进减排项目的关键。她认为,通过合作,可以更快地推动整个行业向无基转型和低碳技术转型。巴斯夫正在与包括赢创、万华、TfS等在内的多家公司和组织一起努力,以实现共同的减排目标。
此外,俞梦婷女士还强调了透明度在合作中的重要性。她表示,巴斯夫将非常透明地向客户、客户的客户以及最终用户提供产品的碳足迹数据,以便整个社会能清楚看到实际的减排效果。为实现这一目标,巴斯夫需要供应商、客户和同行们的共同支持和努力。
最后,俞梦婷女士提到了与政府合作的重要性。她认为,政策将极大地影响减排措施转变的速度,因此巴斯夫正在积极寻求与政府的合作,以一同推动减排工作的进展。
郑开宇表示,他们的服务范围涵盖了从基础材料到终端用户的整个链路,涉及多个行业和领域。在协同降碳的过程中,他们发现链主企业,即下游客户,通常扮演着发起协同的角色,而上游供应商则相对被动地去参加了。然而,降碳的实际在做的工作往往需要上游供应商来执行和实施,特别是在大材料行业。
他进一步指出,跨行业协同降碳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数据调查和盘查,即了解整个供应链的碳排放情况,这是协同降碳的基础。许多企业,尤其是欧美的链主企业,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建立了完善的数据基础。
第二种形式是通过购买绿电来实现降碳。链主企业会要求供应商加入RE100等倡议,鼓励甚至要求供应商百分之百使用绿电。这是一种相对快速且有效的降碳方式,但目前在全行业的推广力度还不够。
第三种形式则是进行供应链的能力建设和技术积累。在了解整个供应链和上下游链路的过程中,会涌现出许多好的降碳方式和方法。只要供应商群体和利益相关方能够敏锐地发现这些机会,就非常有可能将可持续发展和降碳转化为一项业务。目前,一些协会和组织,如TfS和CPCIF,正在以非政府组织的身份努力推动整个行业的能力建设。
郑开宇强调,跨行业协同降碳需要链主企业的引领和上游供应商的积极响应。通过数据调查和盘查、购买绿电以及进行能力建设和技术积累等形式,能轻松实现供应链的有效协同降碳,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论坛期间,与会嘉宾还就如何加强国际供应链合作、提升供应链韧性、推动石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与讨论。大家都表示,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继续深化交流合作、创新转型、共建共赢,为推动全球石化产业高水平发展贡献力量。
张四代在总结发言中感谢了今天来自国内外的十多位企业家代表围绕新质引领,构建全球供应链韧性议题,畅谈了构建全球供应链体系的思考与建议,内容之丰富、思想之前瞻,为今后全球石化行业围绕产业链布局供应链、锻造供应链、支撑产业链提供了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