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全国两会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在刚刚结束的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上,总理再次强调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打造更多消费者满意的知名品牌,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失落已久的“工匠精神”之所以非常关注,甚至写入国家发展的重要规划,是时代的呼唤,是“中国制造”实现华丽转身之魂。
工匠是指具有工艺专长的匠人,是求真、求精、求奇、不懈探索、创造精美、高能高效的造物主。正是由于工匠们对完美和极致的要求,促使他们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从而形成了以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为核心的精神理念,即“工匠精神”。
从世界历史的长河来看,几乎每一次变革性的创新与创造,不能离开工匠精神。无论是爱迪生发明电灯,还是乔布斯创造苹果,都是匠人一样的对工艺、技术与科技的陶醉、痴迷与精益求精。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那些灿若星河的工匠们,以自己的创新发明,推动着文明古国的车轮滚滚向前。黄道婆的纺车、鲁班的木器工具、蔡伦的造纸、毕昇的活字印刷术、的钻头等等,均是我国工匠在不断求真、求精、求奇过程中创造出的“神话”,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工匠精神”也为后人所称道,且永载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史册。
凝结在这些器物上的一代又一代匠人的匠心,就是我们所说的“工匠精神”。去年在央视热播的《大国工匠》引起了社会热议。八位没有很高学历和收入的工匠之所以走入镜头,凭借的就是传承和钻研,专注和坚守,从而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制造”的奇迹。几十年做同一件事不难,难的是把这一件事做到极致。八位工匠有别于他人的坚守,是因为他们都认为产品是有生命的。日本著名的经营大师稻盛和夫在其《干法》一书中,有一节叫做“倾听产品的哭啼声”,也认为产品是有生命的。他写道:“手拿放大镜仔仔细细地观察产品,等同于用耳朵静听产品的‘哭泣声’。如果找到了不合格产品,就是听到了产品的‘哭泣声’,我就会想,‘这孩子啥地方疼痛才哭泣呢?它哪里受伤了呢?’当你把一个个产品完全当做自己的孩子,满怀爱意、细心观察时,必然就会获得怎么样才能解决问题、怎么样提高制成率的启示。”可见,要打造为世人称道的“精品”,需要像对待生命那样,赋予产品以灵魂,与产品做“心灵的沟通”,全身心地投入、认真、专注和执着,这样才可以赋予产品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工匠精神在欧洲,是象征瑞士钟表的品质、德国工匠的严谨与精确;在亚洲,则是日本制造的品质与贴心。日本制造之所以能赢得世人的信任,与日本的工匠精神密不可分。和其他几个国家相比,日本或日本人看上去缺乏首创力,在创新上不占优势,但日本人擅长拿来主义,等它拿到专利后,会在改良和细节上下功夫,以期在商场上战胜对手。众所周知,美国人发明了半导体,但是索尼公司把它内化为自己的技术,造就了庞大的民用电子市场;欧洲人发明了汽车,但是日本这个汽车后起之秀却把自己的汽车前辈打得惊慌失措;英国人发明了抽水式马桶,日本人却在一个马桶盖上加入了集便盖加热、温水洗净、暖风干燥、杀菌等多种功能,掀起了中国人赴日抢购“马桶盖”的热潮……不断的学习、钻研、精益求精,成就了“Made i n Japan”这一品牌。
其实日本制造的技术和做法并非高深莫测,而是极其朴素的,即从始至终坚持的消费者立场,脚踏实地的调查和耐得住寂寞的钻研。中国的很多产品质量不如日本,甚至被列入“低端产品”行列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很多企业缺乏“工匠精神”,即缺乏“精”和“益”两个字,缺乏耐得住寂寞的钻研。在日本人的概念里,你把它从60%提高到99%,和从99%提高到99.99%是一个概念。他们不跟别人较劲,跟自己较劲。在日本东京墨田区有一个只有5名员工的小企业冈野工业株式会社却号称冲压加工世界第一。他们就是发扬了“工匠精神”,将普普通通的产品制造做到极致,生产出了世界上最细的注射器针头,受到普遍欢迎。可见精致产品是企业占领市场最有说服力的“名片”。
打造高品质的产品需要工匠精神,追求技术创新也需要工匠精神。《中国制造2025》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那么,制造强国从哪里来?技术创新和高品质的产品是实现中国制造华丽转身的两剂良方,而工匠精神如同“药引子”,引入“工匠精神”,才能使两剂良方真正发挥出自身功效,助力中国制造再创辉煌。
然而,日益加快的现代化进程缩短了各种技能的“有效期”,使得人们在某一领域的坚守和潜心变得不易。特别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制造业的社会地位在某一些程度上被削弱了,“工匠精神”也逐渐被淡化,甚至有的人觉得互联网时代再提“工匠精神”显得落伍。把“工匠精神”视作落伍的表现,其实是没有真正理解“工匠精神”的本质和内涵。“工匠精神”的本质和核心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或者说一种情怀,是把工作或一件事情、一门手艺当作信仰的追求,与创新创造并不矛盾。企业要打造出精品,每位员工就得像“工匠”一样,对每一道工序、每个节点,精心打磨,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企业要追求技术创新,每位员工就得像“工匠”一样,对工艺、技术与科技痴迷与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专业水准,在工作上不断推陈出新,制造出卓越的产品。可见,“工匠精神”是制造业的灵魂,只有把“工匠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中国制造在前行的道路上才会不缺动力,才会跑得更快更远。
互联网时代仍然需要“工匠精神”,制造强国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回答媒体有关“工匠精神”的提问时表示,工匠精神最大的目的是要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使每一个人都满意、都喜爱,这样品牌才能建立起来。“创造品牌,要有品牌文化,要有工匠精神,使它做得更精美、更好用、更优质,另外要有创新精神,使它能够更符合市场需求,特别是潜在的需求。”面对“工业4.0”时代的到来,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成为中国制造之魂,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