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造、建筑发展令人着迷、令人惊叹,但毋庸置疑的是,距离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目标仍有着不小的距离,还需加倍努力。
“虽然我国出现了一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著名建筑,但更多建筑还处于比较平庸、比较常规的阶段,且做法基本是采用流水线方式,通过大量标准图、简单化设计而成。这与我们今天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建筑的文化意义关系不大。”邵韦平说。
邵韦平是全国工程勘测考察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他设计了很多业内标杆性作品:首都机场T3航站楼、奥体中心下沉广场、北京凤凰中心、城奥大厦、中信大厦……
3月26日,他在第二届中国建造匠心传承致敬礼活动上,剖析了中国建筑建造行业的现状。他表示:“中国不缺少建造的科技,缺少的是科技的建造。”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个任务。在高水平发展背景下,如何推动中国建筑建造行业改变现状,走向高端?这是邵韦平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第二届中国建造匠心传承致敬礼活动上,他分享了自己思考的答案——就是系统化整体设计思想和运用新技术方法。
邵韦平说:“今天的建筑学正在面临一场重大转变,建筑学不是简单的创造,更多的是通过新方法来构建能够应对需求的新的独特的秩序,这种秩序的构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得到高质量的结构,使得创新成果反映出来。”
本次活动由中国房地产报主办,中国城市与区域治理研究院、当代中国智库学术支持。
“今天,中国建筑文化已经取得巨大进步,基于丰富的实践活动,建筑思想空前活跃,建筑文化空前繁荣。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称得上高质量的建筑作品还是少数,高品质的城市环境所占比例还十分有限。”邵韦平表示。
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建筑业是相对落后的,碎片化、低效、高风险带来了很多质量的不确定性,这是现在城市的总体现状。
产生这种现象,邵韦平认为主要的原因是:当前的建筑思想、技术、方法和时代需要脱节,表现在设计与建造、建筑与专业、策划与运维等方面的不协调。流水线式的生产,菜单式技术选择,大量设计停留在肤浅的概念,毫无建筑文化可言。
他不客气地说,中国已不缺少建造的科技,而是缺少科技的建造,缺少让建造科技转变成文化价值的设计方法。假如没有把这些高端技术与建筑文化产生对应,我们也只能做一些概念性的建筑,而无法让中国的建筑文化产生世界的影响意义。
“什么是建筑?什么是建筑规划设计?什么是科学的设计方法?”邵韦平提出了一连串问题。回答了这样一些问题,才可以找到中国建筑建造高质量发展之路。
他认为,新技术正在极大影响着中国建筑的发展,它不但在设计成果的表达上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传统的设计思维,提高了整个建筑规划设计行业的效率,为多元的建筑实现创造了可能,带来了更丰富、更激动人心的空间感受和美学成果。
“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这样一个趋势:通过新技术来支持建筑规划设计的品质。所谓建筑创新就是要打破传统束缚,运用新的技术方法,来真正帮助建筑行业取得高水平发展的成果。”邵韦平强调。
思想能够改变命运,对个人是如此,对行业也是如此。邵韦平提出了系统化整体设计思想,他说:“到今年,我从事这样一个职业40年了。以往所熟悉的设计工作中,往往各个专业之间是割裂的,各干各的,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造成整个设计都是脱节的,对建造、对运营更是缺乏有效的控制,也影响了设计的质量。”
发现问题,就要处理问题。邵韦平表示,要用系统化整体思想来看待我们的工作,才能使得我们的工作真正走向高质量发展。
他认为,设计协同是整体设计思想的核心。建筑业是一个极其分散的行业,在每一个项目中都有许多技术和规范标准的鸿沟需要逾越。设计协同为填平这样的障碍创造了可能。每个专业技术人员不仅要完成自己专业任务,还要从开始就充分关注有关专业的技术特征、实施工法和环境影响等问题,从而让设计和建造得到科学有序的运行。
类比生命体,建筑也是一个由不同子系统构成的动态系统——各子系统既有相对独立性和边界,同时也存在着相互关联性。
“通过这种整体方法,我们能更多地去察觉缺陷,通过对问题的回应来进行设计。比如节能建筑,不是简单用一些高效保温材料、贴上一些标签就是节能,更多地是要形成有机系统,通过系统化优化达到真正高效的建筑。”邵韦平说。
他还提出,在建筑中要考虑“永临结合”。他举例道,中信大厦中有两个系统采用了“永临结合”:一是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第一次把永久性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和临时施工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永临结合消防联动控制系统,避免了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因临时和永久的转换而带来一些火灾风险。二是电梯系统,一般电梯都是永久性建造,但对于超高层建筑立面,垂直运输系统压力很大。在中信大厦项目中采用了越层式电梯系统,在建筑建到一半时,永久电梯就会被启用。随着建造不断提供运行,极大的提升了垂直方向的运输效率。
“这样基于建造意义的建筑控制和设计,是未来建造业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邵韦平说。
他提出,整体化设计思想,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抽象美学和功能意义上,而是更多关注建筑的内在性能指标。要考虑消防性能、节能性能,还应该要考虑人的感受、结构的安全性、整体的能耗以及文化影响力。
这是因为高品质的建筑来自整体性能的出色表现,这种性能应该包括环境适应性、使用者感受、结构体系、运行能耗等多方面指标与人文主义的结合,为社会需求及形式创新提供发挥的空间。
“我们要用更精心的设计标准来看待设计工作,推动设计工作走向高端。”邵韦平说。